從19世紀明治維新開始,日本的國力在亞洲國家之中成為佼佼者。雖然歷經二戰後的慘敗,但在冷戰體制之下,加上美國的援助,日本的發展仍然令亞洲諸國望其項背。在產業結構上來看,日本已經進入第三級產業為主的社會,產業需要高技術、高專業性的人才。
近幾年,嚮往到日本工作的外國人不少。有人使用打工度假的簽證、在日本打工一年之後轉任社員(正式員工或契約員工),也有不少人選擇先讀語言學校,以留學生的身份在日本學習日文的同時進行就職活動(找工作)。另外,日商到海外招聘也是前往日本工作的熱門管道之一。能夠在日本找到工作的外國人不算少數,但仔細分析這些在日本工作的外國人,可以分析出一個供通點:外國籍員工工業內視鏡比起日本員工,只有語言能力上的優勢。而這些外國人在學校所裝備的專業知識、技能與經歷,在日本的職場上似乎都不常被重視。
在日本工作的外籍者,不諳日文的話多半在工廠擔任作業員、或是獨立可以作業完成的勞力密集工作。有足夠的日文能力的話,則擔任重視語言能力的服務業第一線,像是飯店櫃檯、商店販售等等。或著是在公司內部擔任海外貿易、海外市場擴張的職位。即使具備日文能力加上自己本身的專業能力,在日本的就業是市場上,與高學歷社會的日本人相比,只有語文能力是身為外國工作者的優勢,所以外國人難當上管理職。
這是因為日本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,高等教育機構的發展也沒有落後,不論是四年制一般大學,還是兩年制的短期大學或專門學校,日本的教育體制有足夠的能力培養出日本產業界所需要的專業人才,而並不急需外籍高端人才。雖然說近幾年日本少子化問題加重,學校因為學生人數不足而關閉的新聞時有所聞,但前端的高等教育機構仍然競爭激烈。很多評論說日本出現人才缺口,但我認為日本的問題是「人力」缺口,而非「人才」。為維持日本的高生活品質,日本人不願意去做的低端工作,則由引進外籍勞工來彌補缺口。為因應到逐年成長的訪日外國旅客,以及全球化之下日本企業的海外擴張,需要使用到日本人最不擅長的語文時,就交給有語文能力的外國人去擔任。也就是說,即使是具有語言以外的專業技能人才,在日本公司常常只會被指派需要語言能力的工作而已,殺雞用牛刀,大材小用想必是很多在日本工作者的共同心聲。
影像工業內視鏡為使用小於1/6"的CCD或CMOS晶片位於內視鏡軸端直接取像,經訊號傳輸線傳送至後端握把內訊號轉換處理電路後以標準Video格式提供給監視器顯像,可視為分離式超小型CCD,也有小型監視螢幕一體製造之機種,因影像直接轉成電氣訊號所以內視鏡無法直接目視,照明採用LED位於軸端直接照明;優點為使用技術層次低製造容易,製造成本較低且與軸長無關,以螢幕觀察輕鬆容易;缺點為受限於CCD或CMOS晶片位於軸端,內視鏡軸徑最小只能達4mm左右,另外耐環境性較差,除少數機種外容許耐溫性及耐震性均不及光學視內視鏡,無法應用於各種場合。
日本的就業市場競爭激烈,企業方面在不同方面上需要不同的人才與人力,但一切還是以日本人為優先,因此釋出對於外國人的工作職位,不是薪資水準低、工作時間長的勞力密集製造業,就是重視語言能力的第一線服務業或海外事業發展部門。而抱有與語文以外、專業學經歷的外國人才,其顯微鏡實很難在日本的就業市場有所發揮。對於去日本工作抱有美好夢想的同時,需要看清日本產業環境,了解自己在日本就職人才市場中的定位。
光學顯微鏡是人類超越自我感官極限的一個挑戰。透過對於物理光學原理的了解與各種光學元件的發展,我們從毫米進步到微米的解析度。然而,由於光學繞射極限的限制,我們一直無法突破光學解析度到更小的尺度。2014 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突破這一個光學繞射極限的兩種螢光顯微術。由於這一些新的技術,光學顯微術的解析度從微米進步到奈米。這一個獎項需要生物、物理、化學的共通努力才能達到。虎克設計的顯微鏡,已經是現代顯微鏡的雛形,含有支架,鏡片組與光源。他設計了雙凸透鏡的組合來放大物體,但由於當時的鏡片,光在折射時會有嚴重的色散與球面像差,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虎克在顯微鏡中加入了小光圈,遮蔽外圍色散的光線,增加影像的銳利程度。但是因為光圈遮擋住了許多的光線,使得亮度下降而觀察變得困難。因此虎克在樣品前放置了一個裝滿水的玻璃球,將玻璃球後面油燈的光線聚集來照明,以降低了小光圈的影響。
留言列表